【十三五】攀枝花市西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www.maomin.org 发布时间:2021-11-17 来源:攀枝花市西区发展和改革局 选择阅读字号:[ 大 中 小 ] 阅读次数:
攀枝花市西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攀枝花市西区发展和改革局
2016年01月
目录
序言
“十三五”时期(2016~2020),是我区转型发展的攻坚期、改革创新发展的关键期,与全市同步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期,《攀枝花市西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根据《中共攀枝花市西区区委365体育博彩:制定攀枝花市西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着力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局,系统阐述了“十三五”期间西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战略重点、重大任务以及保障措施。《纲要》是西区各级政府和部门依法履行职责、编制其它专项规划、实施政府年度计划和制定各项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据,是今后五年西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发展基础
第一章“十二五”发展成就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面对宏观经济下行、产业结构单一和煤矿停产整顿等形成的阶段性特殊困难,区委、区政府团结带领全区人民克服“8.29”事故造成的严重影响,顽强拼搏、攻坚克难,不断开创各项事业发展的新局面。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省市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大力实施“三年脱困攻坚”和“四大发展战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和党的建设,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成就。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十二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7%,经济总量跨入百亿台阶,预计到2015年底,地区生产总值可达到103亿元,人均GDP达到6866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十一五”末提高1289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提高7265元,居全省前列。
产业转型扎实推进。“十二五”期间,一产保持稳定增长,精品特色农业发展态势良好;二产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机械加工、钒钛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以现代物流为龙头的生产性服务业和阳光康养旅游业亮点纷呈。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十二五”期间,重点领域改革稳步推进,经济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动力和活力持续增强;统筹对内对外开放,东盟国际商贸城成为全市打造“四川南向开放门户”的破题项目,恒达板簧、邦钛科技、雅化恒泰等企业成功开辟国外市场,招商引资签约项目57个,实际到位资金319.33亿元,较“十一五”增长430.27%,开创了我区外向型经济发展新局面。
城乡面貌日益改善。“十二五”期间,以片区开发和旧城改造为重点,城市建设全面提速,建成了玉泉华庭、蓝湖国际等一批现代化住宅小区,星瑞时代广场、福广金城等城市综合体开工建设,丽攀高速、沿江快速通道西区段上段等重大交通项目完工,区域路网、水网、电网、气网更加完善,城市功能全面提升。
环境整治成效显著。强力实施环境综合整治“三年攻坚”,全面启动全省区域污染综合防治试点示范区工作,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目标全面完成。2015年,空气质量达标率达到95.87%,比2010年提高19.87%,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0.36%,森林覆盖率达到42.56%,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人民群众对环境的满意度不断提升。
社会民生持续改善。“十二五”期间,累计建设保障性住房11322套,江南片区城市棚户区、采空沉陷区累计搬迁5543户,近2.4万城乡居民住房条件得到改善,保障性住房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就业、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事业加快发展,累计新增城镇就业21950人,登记失业率保持低于控制标准,义务教育“四率”各项指标全面达标,获“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区)称号”,实现了社区卫生服务对全区城镇居民全覆盖,在全省率先建立并完善了居民医保普通门诊医疗费统筹制度,新农合覆盖率保持在100%,公共服务体系覆盖面持续扩大。
民主法治有序推进。依法治区工作扎实开展,平安西区建设成效显著,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民族团结进步局面不断巩固,军政军民关系深入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干部作风明显改善,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风清气正、崇廉尚实、干事创业、遵纪守法的良好政治生态总体形成。
“十二五”的发展成就,为与全市同步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专栏1:“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
第二章“十三五”发展环境
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全国、全省、全市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节奏不会改变,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总体上我区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世界经济格局将会迎来新局面。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纵深推进,“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中国制造2025”、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以及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等重大战略稳步实施,“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新的增长动力、新的发展方式、新的增长点不断涌现,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我省深入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奋力推进“两个跨越”,大力发展“双七”“双五”产业,着力突出南向发展,建设攀西经济区、打造攀西城市群,为我区加快转型发展带来了有利契机。我市正深入推进“三个加快建设”,着力实施攀西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攀枝花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中国阳光康养产业发展试验区“四区驱动”战略,为我们加快转型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持。我区经过多年的奋斗,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发展信心不断增强,为我们加快转型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十三五”时期,随着攀丽、攀大、攀盐、攀宜沿江高速、成昆复线以及丽攀昭铁路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实施,西区的区位交通优势将更加明显。攀枝花区域内水电站的建成和缅气入攀等项目的实施以及国家能源政策的调整,也将为西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我们要切实增强机遇意识,认清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争取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发展挑战和不利因素。当前,世界经济仍处于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总体复苏疲弱态势难有明显改观,对我国经济增长带动力减弱。全国、全省、全市经济发展进入速度换挡、产业转型、动力转换的新常态,经济增长势头放缓,正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存在。西区自2013年以来,经济和社会发展陷入历史上阶段性的特殊困难时期,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单一、财政收入锐减、基础设施落后、民生改善艰难等问题愈加突出,转方式、调结构、促增长的任务更加繁重,惠民生、保稳定、防风险的压力更加艰巨。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以更大的勇气攻坚破难、砥砺前行。
第二篇总体要求
第三章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省委“三大发展战略”、市委“三个加快建设”、“三个走在全省前列”要求,遵循“三四五六”发展思路,即:围绕地区生产总值、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三个翻番”目标,纵深推进“四大发展战略”,切实践行“五大发展理念”,重点实施产业振兴、城市更新、环境提升、内引外联、扶贫帮困和治理完善“六大工程”,努力把西区建设成为产业繁荣丰满、城市整洁规范、环境优质秀美、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的幸福城区,与全市同步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四章基本原则
落实上述指导思想,与全市同步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西区经济和社会加快转型发展,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强化创新发展。深刻认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创新摆在西区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完善创新体系,大力推进创新载体和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创新主体培育,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不断增强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以创新引领、支撑和驱动发展。
着力协调发展。深刻认识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经济与社会、城区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突出比较优势与补齐发展短板、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等重大关系,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与协调性。
践行绿色发展。深刻认识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全面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着力实施环境提升工程,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突出开放发展。深刻认识开放是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充分发挥我区交通区位优势,全面融入上级战略和区域发展新格局,加快构建开放发展平台,着力完善开放发展布局,积极拓展开放发展空间,不断健全开放发展体制机制,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以扩大开放带动创新、推动改革、促进发展。
致力共享发展。深刻认识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不懈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提高社会保障能力与水平,扎实推进依法治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推动城乡共同繁荣,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第五章发展目标与战略重点
第一节发展目标
充分考虑我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未来发展的支撑条件,“十三五“期间,要紧紧围绕与全市同步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推动西区从老工矿区向生态宜居城区转变,从单一的煤及煤化工基地向多元的特色工业基地转变。具体目标是: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保持略高于全市的增速,到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到2020年,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综合经济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工业全面转型升级,机械加工、新能源、循环经济和煤及煤化工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比重明显提高,特色农业增效明显,初步形成优势工业带动、现代服务业保障、特色农业补充的具有西区特色的产业体系,基本实现从单一的煤及煤化工基地向多元的特色工业基地转变。
城市功能全面完善。城市品质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城市产业发展更加繁荣,城乡区域发展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初步实现从老工矿区向生态宜居城区转变。
生态建设成效明显。“五创联动”任务基本完成,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大幅提高,污染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大众创业取得显著成效,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居民住房条件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治理体系成熟定型。党的建设扎实推进,政治生态不断优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实现新突破,依法治区工作深入开展,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健全。
第二节战略重点
“十三五”时期,要如期实现“三个翻番”以及与全市同步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坚持“四大发展战略”的战略定位,突出“六大工程”的战略抓手,统筹推进西区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坚持“四大发展战略”的战略定位。工业强区、三产富区、环境靓区、惠民稳区“四大发展战略”,是西区立足区情,在深刻分析和总结建区40多年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探索出的一条脱困攻坚与转型发展相统一的发展路子,“十三五”时期,必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实施下去。
突出“六大工程”的战略抓手。“十三五”时期,西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要突出产业振兴、城市更新、环境提升、内引外联、扶贫帮困和治理完善“六大工程”,通过“六大工程”的有力实施,推动西区脱困攻坚、转型发展。
——产业振兴工程。深入实施“工业强区”和“三产富区”发展战略,按照“二三一”的产业发展定位,突出“6+2”产业发展方向,以格里坪省级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为平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全力打造特色工业基地和现代物流基地,努力推动工业重构、三产提质、农业增效,形成优势工业带动、现代服务业保障、特色农业补充的现代产业体系。
——城市更新工程。制定并实施城市更新规划,持续实施片区开发,压茬推进旧城改造,加快完善公共设施,全面提升城市功能,不断加强城市管理,搞好城市产业植入,着力更新西区城市形象,努力建设“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的秀美新西区,再造西区城市繁华。
——环境提升工程。深入实施“环境靓区”发展战略,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为抓手,深入实施“全省区域防治污染试点示范区”建设,全面推动路边、江边、村边“三边”整治,强力推进治气、治污、治地“三项”治理,深入开展绿化、亮化、美化“三化”行动,持续改善西区生态环境,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内引外联工程。抢抓“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中印孟缅经济走廊等开放合作战略机遇,精准对接省委“突出南向发展”和市委打造“四川南向开放门户”战略部署,强化招商引资和项目支撑,不断深化和扩大对外开放,全面承接产业转移,搭建开放合作平台,充分盘活存量,持续做大增量,倾力打造“四川南向开放门户”先行区。
——扶贫帮困工程。深入实施“惠民稳区”发展战略,按照“民生优先、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统筹推进就业促进、创业引领、困难救助、社保兜底及其他各项社会事业,探索城市老工矿区精准扶贫有效方式,坚决打好以攀煤矿区低收入困难群体为重点的城市精准扶贫攻坚战。
——治理完善工程。坚持党的领导,不断加强和改进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体制机制,完善党建工作、民主法治、群众工作和安全保障四大体系,为实现“十三五”规划提供坚强保证。
专栏:2:“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主要发展指标及目标
指标名称 |
"十二五"末预计完成情况 |
2018年 预期目标 |
2020年 预期目标 |
指标 属性 |
|
GDP增长(亿元) |
103 |
130 |
150 |
预期性 |
|
人均GDP(元) |
68667 |
86666 |
100000 |
预期性 |
|
农业增加值(亿元) |
0.9 |
1.11 |
1.4 |
预期性 |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 |
80 |
85 |
115 |
预期性 |
|
服务业增加值(亿元) |
16 |
19.6 |
22 |
预期性 |
|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
1.4 |
3.8 |
4.2 |
预期性 |
|
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
352 |
443 |
517 |
预期性 |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
31.6 |
42 |
51 |
预期性 |
|
城镇化率(%) |
96.7 |
98 |
98 |
预期性 |
|
人口自然增长率(‰) |
1.32‰ |
6‰ |
6‰ |
预期性 |
|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29092 |
36647 |
42745 |
预期性 |
|
农村常住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14792 |
19156 |
22759 |
预期性 |
|
新农保覆盖率(%) |
100 |
100 |
100 |
约束性 |
|
社会保障覆盖率(%) |
100 |
100 |
100 |
约束性 |
|
新农合覆盖率达(%) |
100 |
100 |
100 |
约束性 |
|
城镇登记失业率(%) |
4% |
4% |
4% |
约束性 |
|
森林覆盖率(%) |
42.56 |
45 |
50 |
约束性 |
|
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 |
107500 |
109600 |
111000 |
约束性 |
|
城市绿化覆盖率(%) |
40.36 |
42 |
45 |
约束性 |
|
空气环境质量达标率(%) |
95.87 |
90以上 |
90以上 |
约束性 |
|
空气质量 |
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下降(%) |
—— |
—— |
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 |
约束性 |
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浓度下降(%) |
—— |
—— |
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 |
约束性 |
|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
—— |
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 |
—— |
约束性 |
|
地表水质量 |
劣Ⅴ类水体比例(%) |
—— |
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 |
—— |
约束性 |
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
—— |
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 |
—— |
约束性 |
|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 |
化学需氧量 |
—— |
—— |
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 |
约束性 |
氨氮 |
—— |
—— |
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 |
约束性 |
|
二氧化硫 |
—— |
—— |
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 |
约束性 |
|
氮氧化物 |
—— |
—— |
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 |
约束性 |
|
水土流失治理面积 (平方公里) |
|
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 |
5 |
预期性 |
|
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 |
24.4 |
25 |
25 |
约束性 |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
—— |
—— |
完成省下达 目标任务 |
约束性 |
|
备注:1、GDP增长按照8%的增速计算,2018在2010的基础上翻一番,到2020年完成150亿元;2、人均GDP指标计算人口基数为15万人;3、社消零在2015年的基础上按每年10%的增速安排;4、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在2015年的基础上按每年8%的增速安排;5、农民人均收入在2015年的基础上按每年9%的增速安排;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每年10%的增速安排。 |
第三篇强化改革创新发展,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实现产业振兴、推动经济健康发展,是西区“十三五”时期的核心任务。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加快产业重构,按照“二三一”的产业发展定位,以建设特色工业基地、现代物流基地为目标,围绕“6+2”产业发展方向,形成优势工业带动、现代服务业保障、特色农业补充的现代产业体系。必须坚持创新引领,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竞相迸发,培育发展新动力。
第六章推进工业重构
深入推进“工业强区”战略,按照《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部署,通过“以新换旧、延伸拓展”等方式,加快推进工业重构步伐。巩固提升建材、煤及煤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循环经济等重点产业,着力实施大产业布局、大项目推进、大园区引领,倾力打造钒钛、能源、机械制造、循环经济“四大百亿产业”,确保“十三五”末,规上工业企业达80户以上、力争100户,10亿企业达8户以上、力争10户,上市公司达3家以上、力争5家,工业经济对税收的贡献率达80%以上。
第一节打造百亿机械加工产业集群
大力发展以汽车零部件、铁路机车配件、新能源设备组件等为重点的机械加工产业。依托正德工贸气基竖炉还原循环铸造产业园、攀钢起重机厂、攀煤机制公司等骨干项目,发展含钒钛铸锻件系列产品、低合金高强度钢铸件、成套矿山机械装备制造业。依托高晶钒钛20万吨汽车板簧等重点项目,逐步引进汽车刹车片、曲轴、发动机箱体、电机组装、变速箱齿轮等汽车配件生产、LNG发动机改装、摩托车零部件加工业,为整车装备制造奠定基础。加强与红岩、柳工、三一重工、山河智能等大型成套设备制造商的对接,力争大型成套设备制造实现突破。抢抓成攀两地深化区域战略合作机遇,积极引进培育航空配件、新能源汽车配件制造业,打造百亿机械制造产业集群。
第二节打造百亿能源产业集群
充分发挥丰富的光热资源优势,利用荒坡、煤炭采空区等低效利用土地建设地面光伏发电站;利用机关单位、居民住宅和企业厂房实施“屋顶工程”,推广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积极引进光伏产品、支架组装和太阳能热水器项目,带动配套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以金沙水电站和缅气入攀工程建设为契机,推动能源结构从“以火为主”向“水火并济、水气并举”转变,最终实现以清洁能源为支撑的能源消费结构,打造百亿综合能源产业集群。
第三节打造百亿循环经济产业集群
加大引进和支持力度,大力发展工业节水、节油、节电等节能产品制造业,发展生产太阳能运用成套设备及风电、水电等电力设施的零配件制造业。积极发展工业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综合设备等环保设备制造业。依托西区丰富的高钛型冶金渣资源,支持企业加大冶金渣提炼钒钛和生产钒钛合金技术攻关,促进含钒钛渣提钛及冶炼钛基合金等产业化。利用高炉渣、粉煤灰、煤矸石等工业废固为原料,依托瑞丰水泥厂、利源粉煤灰、源鑫峰建材等企业,大力发展水泥、蒸养砖、免烧砖、路沿石、彩花砖等新型建材项目。积极引进高端煤化工项目,延伸煤化工产业链条,发展高附加值的煤化工产业,打造百亿循环经济产业集群。
第四节打造百亿钒钛产业集群
围绕攀枝花打造世界级钒钛产业基地目标,抢抓国家钒钛战略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和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突破机遇,依托天脉钛业新型钛复合材料精深加工、2万吨铝硅钛合金、8000吨钛材深加工等项目,加快钒钛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步伐和钒钛产业化进程,积极培育海绵钛冶炼、钛锭(高纯金属钛)冶炼、金属钛及钛合金深加工、钒钛合金铸件、结构件和零配件产业,形成完整的钛材生产加工产业链并向高端延伸,打造百亿钒钛产业集群。
第五节夯实工业发展基础
按照“产业集群、土地集约、要素集聚”的思路,优化园区空间结构,形成“一园多区”的布局,加快格里坪工业园区交通、水、电、气、通信、厂房、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物流、金融服务、电子商务、科技孵化平台等配套服务设施,提升园区功能和承载力。着力实施大企业培育工程,推动德胜集团攀煤化公司、恒达板簧、瑞丰水泥等企业发展壮大,“十三五”期间培育规上工业企业80~100户、10亿元企业8~10户、上市公司3~5家。
第七章推进三产提质
深入实施“三产富区”战略,发展壮大阳光康养产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产等生产性服务业,优化提升商贸服务、房地产等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形成“一个门户、两大平台、三大基地、四大商圈、四大中心”服务业空间布局,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提速、水平提升。
第一节打造“三大康养基地”
围绕攀枝花创建中国阳光康养产业发展试验区,以养老、养生、医疗、体育、旅游五大核心领域为切入点,加快西佛山宗教文化和城市生态旅游景区、庄上·梅子箐康养度假和游乐休闲旅游景区、金沙滩阳光康养和休闲度假旅游景区三大康养基地建设,统筹推进休闲农业、文化创意、康养地产、医疗卫生、旅游休闲等阳光康养相关产业集群式发展。确保“十三五”末,康养床位突破2000个,西区成为全市阳光康养产业集群的重要板块。
第二节打造“四大物流中心”
抢抓攀枝花建设全省二级物流节点城市和省级现代物流试点示范市的契机,按照“一园四中心”发展模式,加快鑫铁、攀青、新启和庆伟四大物流中心建设,把格里坪省际园区打造成为辐射川滇黔、通达东南亚,集铁路物流、公路物流、产品交易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型现代物流园,确保“十三五”末,园区物流年吞吐能力达到3000万吨。依托攀西煤炭电子交易中心、农村电子商务中心、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加快培育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完善电子商务产业链支撑体系。积极发展银行、保险、证券、担保、创投、风投、典当、信托等机构,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升金融服务功能,实现金融主体与产品多元化。充分发挥科技对服务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加快科技服务平台建设,鼓励发展专业化的科技研发、技术推广、创意设计、工业设计和节能服务业。
第三节打造“四大商圈”
抢抓攀枝建设国家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和省级现代商贸流通发展示范区的机遇,优化商业网点布局,重点打造以清香坪文化岛为核心的传统消费商贸区、以大水井为核心的高端旅游商贸区、以河门口为核心的特色文化商贸区、以格里坪为核心的工业保障商贸区,形成功能各异、业态复合、辐射全区的商业圈,将西区建设成为川滇地区重要的商贸物资集散地。提升住宅房产品质,适度发展商业地产、旅游地产和总部地产,促进传统房地产转型发展。加快农民集中居住区规划和建设,进一步规范房产租赁经营活动。强物业管理,促进物业服务标准化建设。大力发展物业管理服务、社区服务、家政服务和社会化养老等社区服务业。积极发展社区电商,推动家居生活、社区医疗、社区文化娱乐、废旧物资回收等便民服务。
第八章推进农业提效
深入推进优质高效农业建设,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立足实际,保持发展特色,依托气候、资源等优势,以发展特色精品和生态农业为主攻方向,提高农业产业化、组织化水平。以新村建设为载体,加快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推进产业融合,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
第一节做精特色产业
强化农业产业发展,以“观光农业”、特色农业”为方向,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为重点,抓好西区特色农业基地建设,本着“因村制宜、分类指导、突出特色”的原则,全力推进精品特色农业提质增效。积极发展优质晚熟芒果、苏铁山药、黑鸡枞等特色种植业,加快发展泉水鱼、噹噹鸡等特色养殖业,提高特色产业质量效益,适度扩大高山花椒、京亚葡萄的种植面积。依托攀枝花市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加快农业科研步伐,提升农牧业科技支撑水平,探索特色农业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申报一批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等,不断提高品牌内涵,扩大品牌知名度,推动现代特色精品农业提质增效。
第二节完善农业基础设施
广泛实施农田改造,以金家村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为契机,深入推进耕地整治,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加快实施太阳能提灌站、高效节水项目,不断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效率。全面提升农村路网,加快推进村道、社道、入户道及机耕道新建整治,力争到“十三五”末,全面完成社社通,基本实现户户通。加快农村人饮安全设施升级完善,兴建一批小水池、小水窖等水源性小型水利设施,探索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方法。进一步扩大农村电网覆盖率,确保到“十三五”末,全面完成农网改造。
第三节转变农业经营方式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对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鼓励合作社创办企业,促进龙头企业数量增多、规模壮大、经营能力提升。大力发展都市休闲观光农业,推进一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化农村改革创新产业推进机制,盘活土地资源,促进资金、技术等现代生产要素向农村聚集,结合阳光康养产业引导农民开设星级农家乐、乡村度假酒店等,释放现代农业发展活力,拓宽农村增收空间。落实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加快培育多种形式的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主动适应“互联网+”新业态,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不断提升农业综合效益。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建立完善电子商务平台,建立健全农产品流通与信息服务体系,扩大农产品网销、网购规模,拓宽西区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扩大影响力,增加农民收入。
第九章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加快完善产业创新体系建设、努力优化创新环境、大力建立创新服务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格局。
第一节完善创新体制机制
着力从健全人才制度、完善知识产权制度、构建技术创新体系、创新金融财政制度、加强政府创新等方面完善科技创新的工作机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健全知识产权服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强化财政资金引导,完善创新创业投融资机制。
第二节激活创业创新主体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加快培育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健全知识产权服体系,搭建技术转移转化平台建设,培育和实施一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设立“创新创业”基金,激发企业科技创新活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培育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鼓励骨干企业开展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主动承担省级重大科技计划和产业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活动,参与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的制定。
第三节扎实推进“双创”工作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降低创新创业门槛,营造宽松的创新创业市场环境。强化创新创业公共服务,积极支持创业孵化服务、研发设计服务、科技金融服务等科技服务业发展,每年由财政安排区级创新创业专项基金200万元,为大众创新提供全方位专业化优质服务。加快推进科技孵化器建设,构建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为培育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搭建创新孵化平台。
第四节提升协同创新能力
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整合创新资源,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院校协作、多元投资、成果分享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推进管理、制度、科技的协同创新,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体系。主动加强与产业发达地区的交流对接,加快实现与先发地区优势互补、政策同享、项目共推。
第五节创新引才聚才方式
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实施更开放的创新人才引进培养政策,畅通人才引进通道。鼓励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动员社会力量创办民营科技企业,支持高级科技人才领办创办技术经济实体。加大本地科技人才的培养、奖励力度,选拔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技术带头人、乡土能人和创新型企业家。鼓励科技人员积极参与技术创新活动,围绕西区优势产业,开发和转化专利技术。
第十章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针对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加快推进制度创新,落实一批重大改革举措,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为西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保障。
第一节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推进简政放权,优化行政审批制度,健全审批监督,落实行政审批责任追究制。完善实施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推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提高政府效能,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推进政务公开,稳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完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第二节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引导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建设,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建立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深入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和废弃闲置工矿用地整理复垦,优化项目区设置和节余指标的使用,积极盘活城乡存量建设用地,探索建立存量工业用地退出机制。
第三节深化经济和社会领域改革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产业发展机制体制创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财政预算管理和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创新民间投资机制,放宽投资领域,加快PPP模式发展,充分激活社会资本。深化公共资源交易体制改革,加快公共资源交易诚信体系建设。持续深化科技、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领域改革。
第四节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健全非公有制经济政策和服务体系,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制定负面清单,实行“非禁即入”,推动市场监管体系、社会征信体系建设;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民间投资机制,放宽投资领域,加快PPP模式发展,充分激活社会资本。加强市场监管体系建设,清理和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地方保护政策。深化公共资源交易体制改革,加快公共资源交易诚信体系建设。
第四篇着力统筹协调发展,构筑互动发展新格局
第十一章大力实施城市更新工程
围绕城市转型,突出产城融合,坚持城市建设、产业植入和城市管理“三轮驱动”,着力推动西区从老工矿区向“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的秀美新西区转变。
第一节加快城市建设
坚持“综合开发、配套建设、集约化经营”的方针,着力抓好清香坪、大水井、河石坝、河门口、格里坪等片区的综合开发,递次压茬推进以“筒子楼”、“城中村”、“棚户区”等为重点的旧城改造,拓展主城区延伸至金沙江边的发展空间,实现清香坪至河门口的连片发展、整体打造,进一步拓展西区城市经济发展空间,切实增强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力,吸纳人口、产业和生产要素集聚。注重提升中心城区消费功能、就业功能、服务功能,增强西区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
第二节提升城市功能
积极推进出区通道建设。配合抓好攀昭遵铁路和攀大、攀宜沿江高速公路等事关西区未来发展的出区通道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建设立体交通网络体系。
优化城区交通网络体系。加快沿江快速通道下段、国道G353格福路后段改造、新庄至大水井城市主干道等建设,优化城区交通网络体系,形成以国道G353、丽攀高速公路、沿江快速通道、清乌复线为主经络,以县乡道公路、城市连接线为触角的“四横多纵”立体交通路网结构。
完善公共基础设施。严格按照城市规划建设标准,同步规划建设教育、医疗、商业等配套设施,加速推进供水供气、污水处理、电力通讯、城市光网等建设,完成金沙水电站、格里坪镇中小学校改扩建、格里坪镇中医康复项目、西区体育馆、尖山旅游区基础设施、河门口水厂扩能工程建设,增强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
第三节强化产业植入
切实增强经营城市的理念,统筹城市发展和产业发展,在城市开发建设中,特别注重产业植入,围绕星瑞时代广场、福广金城等城市综合体,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突出总部经济、商贸流通、文化创意、休闲娱乐和康养旅游,将城市开发与产业发展全面融合,推动西区产城一体发展,实现以产兴城,以城促产,进一步提升西区攀枝花城市发展副中心的地位。
第四节规范城市管理
完善多方联动的城市管理体系,建立以城管部门为主体、以镇(街道)为依托、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的大城管工作格局,集中解决城市管理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按照“精益、精确、细致、严格”的原则,以数字城管系统平台为依托,细化城市管理空间,量化城市管理对象, 全面推进智慧城区建设。加快骨干网、城域网和接入网、“互联网小镇”、智慧社区、智慧旅游等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城市管理流程,实现城市管理活动的全方位覆盖、全时段监管、高效能管理,提升城市智能化、精细化、规范化管理水平。
第十二章扎实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统筹城镇规划布局,持续推进特色城镇和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形成城镇良性互动、协调共进、融合发展的新局面。
第一节构建协调互动城乡格局
加快构筑由中心城区、重点片区、新型社区、老旧小区和美丽新村组成的层次分明、布局合理、功能协调、城乡一体的五级新型城镇体系。突出规划引领,按照“一体两翼、三位一体”的城市建设业态结构和“一城两片、九大组团、沿江轴线串珠发展”的城市空间功能布局,积极推进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等“多规合一”,建立统一衔接、功能互补、相互协调的城乡空间规划布局。加速推进集医疗保健、文化教育、商业服务、居家养老、社区服务、就业和社会保险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构建协调互动的城镇发展格局。
第二节推进特色城镇建设
抓住格里坪镇被列入全国重点镇、全省第三批“百镇建设行动”试点镇的契机,加强格里坪镇的市政和园区配套设施建设,实施农田改造、小流域治理、城乡饮水安全、梅子箐水库等重点工程,大力发展“互联网+特色农产品”,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和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形成以工业为主、三产植入、农业补充的产城融合互动发展模式。
第三节建设幸福美丽新村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求,突出本土文化、地域特色,致力于推进新庄、大水井、格里坪和庄上四大片区新村建设,重点实施农房改造、农网改造和传统村庄院落修复,保护和修缮一批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树、沟渠和塔楼,切实抓好改路、改水、改厕、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广告清理等项目整治,以点带面凸显乡土文化和民俗特色,优化乡村生态环境,改善乡村人居环境,繁荣乡村文化,创建一批美丽乡村示范村、国家级和省级生态文明乡村。到“十三五”末,全面完成新村建设覆盖面达80%,幸福美丽新村覆盖达100%。
第五篇切实践行绿色发展,重塑秀美西区新形象
抢抓全省区域污染综合防治试点示范区机遇,积极推进“两型”社会建设,按照“以点带面、以线带面、全面推进”的思路,大力实施环境提升工程,着力打好“三边”整治、“三项”治理和“三化”行动攻坚战,坚持绿色发展,保护绿色生态环境,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建设生态文明秀美西区。
第十三章大力实施环境提升工程
第一节倾力开展“三边”整治
统筹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持续加大环境整治力度,突出整治路边、江边、村边等重点区域,确保西区城乡面貌持续改观。抓好通道扬尘治理,加大西区主要道路及周边重点区域清扫保洁力度,集中治理主干道、高速公路沿线环境,提升视野区环境质量。分期分步推进金沙江西区段滨江景观带建设,加大河道和堤岸的清理保洁力度,重点整治主要河流、干渠和水库水域、岸线的环境问题,实现河道堤岸保洁范围内“无生活垃圾、无白色污染”。围绕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畜禽养殖污染等面源污染,集中治理村庄(社区)周边“脏、乱、差”环境问题,积极创建环境优美村庄(社区)。
第二节强力推进“三项”治理
针对西区污染现状,突出重点,有的放矢开展治气、治污、治地“三项”治理,全面控制和减少污染,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深化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攻坚,严格控制有毒有害污染物排放,实现污染全过程自动控制;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和可再生能源利用工作,“十三五”期间,全区环境空气质量保持在90%以上。将治污水与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结合起来,加强水质监测、水污染物总量控制,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及污水管网建设进度,确保达标排放。加大生态建设投入,以森林城市、园林城市和生态区创建为载体,加快建设城市工矿区园区防护林带,保护地质环境,维护自然景观,对攀煤采空沉陷区和非煤矿山停采区等实行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增强环境承载能力。
第三节实施城区“三化”行动
按照“突出重点、体现特色”的总体要求,全面开展城市绿化、亮化、美化行动。加快实施花城景观工程、防护景观林工程、矿山迹地植被恢复工程、森林保育工程、尖山生态治理工程等生态工程,加快推进河门口至格里坪城市绿道改造,提升主要道路绿化形象和城区文化内涵。加快蓝湖综合性公园、西佛山景区建设,完善公园绿地综合功能,拓展城市绿廊和绿地空间。统一规范整治主城区沿线的建筑物、商铺以及人流量多的广场、商业街和旅游景点,因地制宜开展城市景观灯建设工作,进一步提升城市的整体视觉效果,全面亮化西区城市环境。在城市主干道、重要节点、公共场所、标志性建筑物等全面实行花化美化工程,提升主要路段、区域的行道树底部花化美化景观,让城市遍布香花,四季花香,展现“阳光花城、生态西区”形象。
第十四章着力打造绿色低碳西区
第一节提升资源节约利用水平
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坚持节约优先,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编制节水规划,实施雨洪资源利用、再生水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鼓励节材设计、节材包装;加快可再生材料、新型墙体材料和散装水泥的推广应用;开展国土整治,落实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强力推进节能减排,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提高建设用地产出率,推进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实行能源和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强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构建企业间、产业间和全社会能源资源的循环链。
第二节推动经济绿色发展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推行绿色清洁生产,实施重点行业脱硫脱硝、除尘设施改造升级,实现工业废水、废气完全达标排放,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培育壮大低碳产业,加快发展光伏发电、风能发电等新能源产业,采用先进适用节能低碳环保技术改造提升钢铁、电力、机械、建材、化工等传统产业,推动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服务水平显著提升,构建环境友好的绿色工业体系;推进节能低碳建筑,逐步开展对现有建筑的低碳改造;推广太阳能、LED公共照明、新能源汽车等绿色能源和节能环保技术;推进农业农药、化肥、地膜减量使用,大力发展立体、循环、有机农业,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和追溯体系,促进农业绿色发展。
第三节倡导绿色化生活方式
充分认识生活方式绿色化的重要性,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理念入脑入心,加强日常生活自律,并互相激励带动,使绿色生活、勤俭节约成为自觉习惯。开展丰富多样的生活方式绿色化活动,发挥榜样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全面构建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全民行动体系。引导企业采用先进的设计理念、使用环保原材料、提高清洁生产水平,促进生产、流通、回收等环节绿色化;引导绿色饮食、推广绿色服装、倡导绿色居住、鼓励绿色出行,推进衣、食、住、行等领域绿色化;建立绿色生活服务和信息平台,培育生态环境文化,积极搭建绿色生活方式的行动网络和平台。积极倡导节约型的消费方式,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滴油、一块煤、一张纸,养成节约、环保的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
第六篇坚持合作开放发展,打造南向开放新优势
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开放发展新理念,不断丰富开放内涵,坚持以开放阔市场,以开放添活力,以开放促发展,精准对接国家、省市政策,按照“立足西区,融入东盟,合作共赢”的思路,继续构建政府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开放合作平台,提升平台服务质量,深化对外合作交流,全力推进内引外联工程,打造四川南向开放门户先行区。
第十五章深入实施对外交流合作
第一节加快南向门户先行区建设
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四川向南开放发展机遇,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加快对接长江经济带、中巴、中印经济走廊建设等战略,充分发挥西区的区位优势,深化区域合作,进一步加强与川滇地区及东盟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和旅游方面的交流合作,构建有利于共赢发展的开放合作平台,把西区打造成为“四川南向开放门户”的先行区。
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倡议。依托西区区位优势和发展基础,加强区域经济交流合作,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和中印缅孟经济走廊战略,积极参与川滇经济带建设,加强与川滇外向型龙头企业和工业园区的联系合作,在攀枝花市南向发展战略中充当桥头堡,认真梳理包装产业项目融入攀枝花市“一带一路”工作规划编制和项目储备工作,力争365体育滚球:项目纳入全国、全省“总盘子”。强化市场研究,通过攀枝花东盟国际商贸城平台,将西区发展成为攀西地区与东盟之间的贸易产品和生产资源集散地,构筑与缅甸、越南、印度和孟家拉等合作发展的桥梁,力争“十三五”期间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取得实质性合作,共同推动和促进攀西地区与东盟之间的经贸往来。
积极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适应经济发展新趋势,充分发挥长江金沙江段上游的地理优势,实行更为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不断加强与长江流域城市的交流与合作,抢抓长江经济带发展产生的产业转移发展等机遇。立足于打造长江上游阳光康养的旅游品牌,加强长江流域文化和旅游的交流与合作,延伸长江精品旅游线路的起点,成为攀枝花市打造为长江上游和“南丝绸之路”重要经济节点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参与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切实保护和利用好长江水资源,共同促进长江经济带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第二节全面深化区域协同发展
以老工业基地改造、攀西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为契机,找准方向,明确特色,构建区域合作协调机制。积极参与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台湾攀枝花经贸合作洽谈会、东盟南亚投资贸易洽谈会、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部省联席会、西博会、科博会、钒博会等几大平台活动,加大专题推介,不断加强与毗邻市州合作,实现综合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积极开展经济共赢合作。助力攀枝花市打造金沙江经济圈深化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成渝等地区合作,着力招大引强,发展产业联盟,强化特色产业合作和阳光康养市场开拓。继续发挥川滇黔十二市州合作与发展峰会、攀枝花—凉山区域合作联席会等平台作用,加强与毗邻的凉山、丽江、楚雄等开展跨区域产业合作。持续发酵中国阳光康养产业发展论坛效应,密切国内区域间的联系。
第三节积极推进区域合作平台建设
积极引入贸易商团、企业和商协会,围绕“店商+电商”、“市场+物流”、“国际+国内”并行的运作模式,倾力打造集特色产品、特色文化和特色产业的交流合作平台;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全面深化区域合作实施意见》要求,加大与周边地区在产业、物流、能源、旅游等方面的互动合作,实现区域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发展共赢;大力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搭建第三方跨境电子商务服务平台。
第十六章全力拓展内引外联空间
精准对接国家、省市产业政策,着眼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不断拓展领域,创新方式,坚持“内引”和“外联”相结合,多措并举,全力扩展西区经济发展空间。
第一节积极部署“内引”促发展
认真分析产业发展前景,真实掌握市场需求,坚持按需招商,进一步开放投资领域,引进大企强商,积极承接东部及成德绵地区产业转移,扩大招商引资领域,重点瞄准机械加工、现代物流、循环经济等重点领域。完善投资者权益有效保障机制,引导企业加快先进技术、关键设备、能源产品、节能降耗环保产业步伐,创新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主题招商等方式,加大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力度。提高招商水平,优化引资结构,强化选商选资、招强引优能力建设,围绕推进产业振兴、城市更新、环境提升和治理创新等工程,突出“内引”重点,坚持领导带队招商、驻点招商,不断引进大项目好项目。加大人才和技术引进工作力度,既要“招商”,更要“引智”,积极招引高层次人才带项目、带资金、带专利进来创业,全面推进“内引”见成效。
第二节加快推进“外联”促转型
抢抓“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中印孟缅经济走廊”等一切开放合作战略机遇,以推动老工业基地改造升级为契机,加强与商会、科研单位合作联系,提升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响应攀枝花市对接省上国际产能合作“111”工程,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外联”新优势。大力发展对外服务贸易,巩固传统市场,拓展新兴市场,以东盟国际商贸城建设为门户,重点支持钢城起重机厂、恒达板簧、正德工贸、攀创科技、攀煤联合焦化、德胜集团等企业拓展外围市场,充分利用外部资源,扩大市场占有率,加强与外部企业的合作共赢,促进自身经营模式从粗放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提高企业竞争力。鼓励以黑鸡枞、苏铁山药、京亚葡萄、泉水鱼等特色种养业为代表的企业借助“一带一路”倡议促进精品农副产品“走出去”。打响都市康养休闲旅游品牌,挤进“南丝绸之路”和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积极培育新型贸易业态,扶持一批外贸综合服务机构,积极支持搭建外贸综合服务体系平台,提升外贸综合服务能力,继续推进东盟商贸城内外贸结合专业市场建设。
第七篇致力和谐共享发展,共筑幸福美满新西区
坚持共享发展理念,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注重机会公平、完善制度建设、强化政策兜底、引导社会投入,强力实施扶贫帮困工程,加大社会事业投入力度,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千方百计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第十七章强力实施扶贫帮困工程
突出目标和问题导向,通过“就业促进发展一批、创业引领带动一批、社保政策兜底一批”,探索城市老工矿区精准扶贫有效方式,保障城乡困难群体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确保2019年与全市同步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一节强力推进城市帮扶解困
西区扶贫攻坚重点在城市,难点在矿区。继续开展矿区低收入困难群体帮扶试点工作,按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要求,围绕“三就两安一低保”,着力推进增收解困、住房解困、就业解困、扶贫解困、社保解困、就医解困、就学解困、救助解困“八大解困”工程,进一步整合资源,形成帮扶合力,并带动全区改制企业下岗职工、城市中等偏下收入家庭、沉陷区搬迁安置户等困难群体的帮扶,确保矿区困难群体如期脱困,全面实现预期目标。
第二节大力推进农村扶贫解困
注重加快发展与扶贫开发有机结合,精准扶贫与农村开发有机结合,夯实基础与提升能力相结合,政府主导与社会动员相结合,拓展扶贫路径,加大项目、资金、政策等倾斜力度,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和人居环境。大力开展富民产业培育行动,创新生产经营方式,强化科技助农增收,让365体育滚球:群众就地就近解决就业。
第十八章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
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根本,围绕建设“教育强区”目标,加大教育投入力度,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实现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
第一节提升基础教育质量
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协调并举”发展策略,加大公办和普惠性幼儿园建设力度,全面提高保教质量。均衡发展义务教育,进一步发挥优质学校辐射、示范、引领以及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作用,提升义务教育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边远薄弱学校办学水平和实力,在达到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区)的基础上,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优化发展高中教育,全面提升普通高中教学质量,促进普通高中教育内涵发展、特色发展。探索与区内外优质高中联合办学模式。
第二节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积极推进“学区化管理”改革,推进教学资源整合,探索集团化办学模式,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教师激励保障机制,建立“教师区管校用”制度,实施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计划,整体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深化办学体制改革,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发展教育事业,探索公共资源支持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发展机制,完善民办教育健康发展促进机制。积极推进市十二中六年一贯制改革,巩固扩大初高中衔接教育改革试点成果。健全教育普惠机制,统筹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等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问题,完善学生资助体系建设。
第三节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
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创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有力推进教育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把握“互联网+”潮流,通过开放共享教育资源,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提供教育公共服务。
第十九章大力提升医疗卫生水平
按照健康西区建设的要求,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优化配置,统筹实施医药体制综合改革,整合城乡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建立结构科学、层级清晰、分工合理、方便可及、公平合理、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健康。
第一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全面推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和水平。改革卫生投资融资体制,在符合区域卫生规划的前提下,鼓励社会资本举办护理院、医疗康复中心、老年病医院等各类医疗机构;鼓励民营资本合作建设融养老、中医康复理疗、常见病治疗为一体的医养结合机构;鼓励非公立医疗机构向高水平、规模化的大型医疗集团和康复医疗机构发展。不断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改革卫生专业人才引进机制,探索建立医疗机构考核引进急需人才办法,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第二节加快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结合阳光康养产业发展布局,不断优化完善城乡卫生服务圈,建立覆盖城乡、全民共享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增强综合医院“医教研”综合功能。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探索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综合医院“医联体”,建立健全“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分级诊疗制度。加强中医医疗服务资源配置,完善基层中医药服务,推进中医适宜技术的推广运用。强化行业标准管理,加强医疗质量监管,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第三节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保障
推进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患者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卫生信息化建设。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全面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构建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骨干,综合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支撑,覆盖全区的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增强疾病预防控制能力。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标准化建设达到二级水平。健全卫生监督执法体系,构建以区卫生监督所为主体,镇、街道卫生监督分支机构为补充的城乡一体卫生监督执法网络。完善基层卫生计生综合执法体系,加大执法监督力度。提升妇幼保健机构服务能力。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巩固和发展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全面推进健康西区建设。
第二十章大力促进就业与创业
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全面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配套出台更加有利于各类群体就业的社会保障政策、就业援助政策和投入保障机制,大力推动积极就业政策普惠化和实效化。实行更加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财政保障政策,将促进就业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形成制度性安排。
第一节推动重点群体就业
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和下岗失业人员通过多种形式灵活就业。加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大力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落实就业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用人单位吸纳区域内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尽量满足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需求。积极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继续做好妇女、退役军人等群体的就业工作。
第二节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健全创业带动就业机制,全面落实创业优惠政策,加强综合服务和创业跟踪扶持,开辟创新创业“绿色通道”,为创业者提供开业指导、项目开发、创业贷款、税费减免、创业补贴、跟踪扶持等“一条龙”服务,大力培育各类创业主体,鼓励支撑科技人才、青年大学生、高层次人才和民间能人等进入创新创业主战场,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掀起全民创业热潮。
第三节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实施农民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开展就业困难群体免费职业培训行动,加大对贫困家庭子女、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民工、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退役军人的职业培训力度。组织开展辖区内劳动力培训资源调查,推行订单式培训,探索校企合作技术工人培训模式,提升培训层次,增强就业实效。
第四节加大就业服务力度
完善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构建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有利于公平就业的制度环境。加强失业动态监测,健全失业预警机制,强化就业形势分析研判。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坚持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健全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维护职工和企业合法权益。
第二十一章稳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完善最低工资保障和各类人员工资稳步增长机制,提高居民工资性收入。鼓励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健全要素市场决定的报酬机制,增加城乡居民其他收入。扩展投资和租赁服务等途径,增大居民租金、股息、红利等增收来源。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脱贫解困计划,提高居民转移性收入。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增加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
第二十二章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加快健全覆盖城乡居民、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第一节健全社会保险制度
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完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健全医疗保险稳定可持续筹资和报销比例调整机制,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改革医保支付方式,改进个人账户,开展门诊费用统筹,实现跨省异地安置退休人员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整合城乡居民医保经办管理。鼓励发展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
第二节健全社会救助体系
积极推动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与就业联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与扶贫开发、户籍制度改革等制度性改革的有效衔接。进一步整合低保制度、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残疾人救助等救助制度,利用社会救助资源,实现社会救助效果最大化。健全特困人员供养制度,建立特困人员供养标准随经济发展而自然增长的机制。保障“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实现“应退尽退”,防止救助依赖与救助陷阱。坚持发展型救助与发展型帮扶相结合,增强最低生活保障与扶贫开发的“造血”功能。完善社会福利社会化框架,壮大公益慈善事业,持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第三节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按照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立足现状、适度超前原则,建立健全廉租、公租住房保障制度,改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及其他住房困难群体居住条件。加快推进席草坪公租房、江南片区公租房、小水井棚户区改造等项目实施。加大农村危房改造投入力度。
第二十三章扶持文化体育发展
第一节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
全力推动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和公共体育场馆建设,完成区“两馆”建设任务;加强基层文体队伍建设,繁荣群众公共文化体育活动,着力打造苏铁文化、三线建设文化、康养文化、玉泉水文化等一批文化品牌,形成1—2个特色艺术村(社区)和具有西区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开展文化主题活动,办好苏铁文化旅游节,努力培育出2-3个全省性特色文化品牌。
第二节积极发展文化产业
重点发展傈僳文化旅游、三线建设文化旅游以及文博会等特色文化产业。探索推进文化产权、版权、人才、技术、信息等市场平台建设,巩固党政机关软件正版化工作成果,深入推进文物保护、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网吧、娱乐场所等文化市场相关事项的审批和管理,探索建立一站式服务机制和网上审批工作,推进文化市场健康繁荣发展。
第二十四章全面推进其他事业发展
认真抓好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完善有利于女孩成长及女孩家庭发展政策,全面实施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孩子,提高人口素质,符合政策生育率达到88%以上。深化殡葬服务改革。统筹抓好物价、国土、统计、审计、质监、监察、信访、老龄、妇女儿童、关心下一代、档案、民族、宗教、人防、工商联、残联、对台、侨务、保密、“双拥”、国家安全、国防动员、防灾减灾等工作,确保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第八篇加快法治西区建设,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区相统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区,加快法治西区建设,以法治思维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着力促进社会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第二十五章加快法治西区建设
巩固“全省依法行政示范区”创建成果,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全面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构建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新局面。
第一节健全基层民主政治制度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加强基层民主,健全基层选举、议事、公开、述职、问责等机制,促进群众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等相关政策。
第二节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科学民主决策,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完善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规范行政执法流程和自由裁量权行使,规范行政复议,推进政务和信息依法公开。全面深入实施“七五”普法,以提升司法公信力为重点,贯彻落实司法改革工作部署,落实司法为民。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第二十六章加强和完善社会治理
建立健全社会治理体系,推进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积极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健全公共安全体系,促进社会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第一节建立健全社会治理体系
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完善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推动基层基本公共服务与管理重心下移,构建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标本兼治新格局。增强社会自我调节功能,加强行业规范、社会组织章程、村规民约、社区居民公约等社会规范建设,引导群众增强法治观念,养成守法习惯,善于依法维权,理性有序表达诉求。创新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改进公众参与机制,鼓励公众通过自治组织方式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桥梁纽带作用,做好民族、宗教和侨务工作。
第二节积极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
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充分发挥公众信息网和政务微博等信息平台作用,拓宽社情民情表达渠道,建立健全舆情汇集、分析和引导机制。深化信访工作制度改革,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法合理诉求,全面实行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劳动关系三方协调的“大调解”工作体系。完善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切实维护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有效防范和化解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安全生产等引发的社会矛盾。
第二十七章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深入开展平安西区建设,完善社会治安长效管理体制,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积极开展打击暴恐、暴力、黄赌毒等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完善城市监控体系,深化煤炭采选、交通运输、危化品储存等领域安全专项治理,建立完善食品、药品、农产品的安全责任体系和应急处置体系。加强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提高灾害应急保障能力。强化安全生产,深化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改革,健全隐患排查治理、预防控制、源头管理机制和加快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的要求,建立健全社会突发和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管理体制,健全监测、预报和应急系统,提高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安全和社会安全等应急处置能力。
第九篇健全配套体系,保障规划实施
第二十八章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协调解决规划实施重大问题,监督检查重大事项进展和落实情况。进一步发挥纲要的统领作用,做深做实专项规划,做到多规合一。要把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明确责任分工,规划中确定的目标任务应列入相关部门、单位年度工作计划,制定年度重大事项实施方案并组织落实,确保规划目标任务有计划、有步骤地落实。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绩效考评制度,按照预期性、约束性指标的不同要求,对规划目标、重点任务、建设项目等实行分类评价考核,提高规划实施的约束性。
第二十九章强化资源要素保障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强资源管理和规划,制定完善相关政策,加强对土地、水以及环境等自然资源管理的措施。健全土地、资本、人才、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增强规划实施中的资源要素保障。合理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布局,着力化解土地资源供需中的突出矛盾。强化公共财力保障,积极探索PPP运营模式。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创新人才激励机制。为规划实施创造良好的体制、政策、市场等环境。
第三十章加强政策衔接协调
落实各项有利于发展和改革的现行政策,在新常态下,研究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加强各项政策间的衔接协调,提升政策实施效果。健全财政体制,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公共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加强财政投入支持重点工程项目,运用财政手段,提高公共资源配置的科学性和效益性。
第三十一章加大重大项目支撑
着力推进西区“十三五”重大工程,实施重大项目规划,统筹推进大项目建设工程,增强规划实施基础。推进实施交通建设、城市基础设施、教育文化卫生、保障性安置房、工业科技、现代服务业、电力能源、生态环境建设和综合保护开发等项目,突出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民生事业等重大项目建设。强化项目前期,做好重大项目储备工作,形成“开工一批、建设一批、竣工一批、储备一批”的滚动推进机制。完善项目推进落实机制,加强项目管理。
附件一:
“十三五”规划纲要名词解释
1、“三四五六”发展思路
“三”即“三个翻番”,“四”即“四大发展战略”,“五”即“五大发展理念”,“六”即“六大工程”。
2、“三个翻番”
即区委九届十次全会提出的西区2018年比2010年基础上,要奋力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城乡居民收入“三个翻番”。
3、“四大发展战略”
即区委提出的工业强区、三产富区、环境靓区、惠民稳区“四大发展战略”。
4、“五大发展理念”
区委九届十次全会提出的西区十三五期间着眼我区实际,创新性践行中央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即强化创新发展、着力协调发展、致力绿色发展、突出开放发展、坚持共享发展“五大发展理念”。
5、“六大工程”
即区委九届十次全会提出的西区“十三五”期间要突出抓好的产业振兴、城市更新、环境提升、内引外联、扶贫帮困和治理完善“六大工程”。
6、“6+2”产业格局
优先发展机械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型能源、钒钛材料、生物科技等新兴产业,巩固延伸煤及煤化工后端产业和关联产业,积极发展旅游服务业和现代物流业,形成优势工业带动、现代服务业保障、特色农业补充的具有西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7、长江经济带
是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转型实施新区域开放开发战略,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 11 个省市,面积约 205 万平方公里,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 40%。
8、中国制造 2025
升级版的中国制造,体现为四大转变、一条主线和八大对策。四大转变:一是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二是由低成本竞争优势向质量效益竞争优势转变;三是由资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多的粗放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变;四是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一条主线:是以体现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为主线。八项战略对策:推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提升产品设计能力;完善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强化制造基础;提升产品质量;推行绿色制造;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群体和优势产业;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
9、PPP 模式
是指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为了提供某种公共物品和服务,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彼此之间形成一种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并通过签署合同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确保合作的顺利完成,最终使合作各方达到比预期单独行动更为有利的结果。
10、五创联动
创建优旅城市、国家级卫生城市、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和省级生态园林城市。
11、“111”工程
全省将优选10个有发展优势和较好市场前景产业、瞄准10个重点境外合作区域,带动100亿美元的投资贸易合作。
12、“一园多区”结构
格里坪工业园区布局:“一园”指格里坪园区;“多区”指综合考虑产业性质、用地功能等因素规划形成多个功能区,包括建材工业及创新科技区、钒钛钢铁工业加工区、煤化工工业加工区、制造加工工业区、钛化工工业加工区、物流加工工业区。
附件二:
重大项目的基本情况
项目是经济发展的载体,在“十三五”规划的编制中,西区始终围绕“二三一”的产业发展定位,突出“6+2”的产业发展方向,坚持西区建设特色工业基地和现代物流基地的目标,从西区的资源和区位优势出发,经过认真梳理、筛选,精心策划包装了拟在“十三五”(2016年-2020年)期间实施的具有全局性、带动作用强的11个大类106个重大项目,这批项目计划总投资477.242亿元,其中包括道路畅通类项目19个;城市管网改造类项目3个;机械制造产业类项目 7个;钒钛产业类项目 7个;新兴产业培育类项目 13个;优质高效农业类项目 7个;消费扩容创新类项9个;民生保障类项目27个;生态环境改善类项目11个;创业类项目1个;文化类项目2个。